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 類型 | 張貼者 | 性別 | 討論主題 | 發表日期 | |||
| 普通件 | 吳茂成 | 男 | 台江十六寮 | 2006-09-25 10:04:16 | |||
| 1.台江十六寮 吳茂成 (臺南 台江區/安南區) 台江,台灣最大的內海。 自古以來,海盜與漁夫就常在這裡出沒。 西元二千年的中秋夜,與友人來到台江的殘跡-七股潟湖,一面湖鏡在月光下發亮,散發出濛濛的光芒。 這是台灣最美的一幕吧! 台江邊有數條河流匯聚其間,這裡土地還曾被荷蘭人譽為「美索不達米亞」。 「美索不達米亞」,那是肥沃的地方。台江與她及尼羅河等地,都是在赤道附近,但是,這裡不曾有沙漠的威脅。 因為這裡有颱風。 颱風常在夏秋之間澆灌此地的山林,滾滾從天而降的大雨,奔騰在諸溪之間,最後注入台江、黑水溝。 西元一八二三年的七月,風橫雨狂,台江畔的大河一曾文溪,載不動這浩浩蕩蕩的大水,亂了腳步,從菅寮翻覆潰決,阿里山脈間的泥沙、土石,嘩嘩啦啦地沉入台江。 三個月後,東岸的洲仔尾到西邊台江之口的鹿耳門,十五、六里的水域,「忽己水涸沙高,變為陸埔,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 美麗的台江,至此水湮土塞,波光不見,只有菅芒花迎風飄揚。 菅芒是一種秋天開花,根質強韌的草本植物,詩經"小雅"篇就有歌詠它花開美麗的模樣的詩句-「白華菅兮」。也只 |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 | 性別 | 回應日期 |
| 吳茂成 | 男 | 2006-09-25 10:08:15 |
| 發現台江系列報導 迢迢台江拓墾路 ─台江水圳故事 台江多溪多水。 溪有曾文、鹽水、鹿耳門,水就屬水圳最美,總長八十七公里,四通八達,滋潤這片菅芒之地,可說是台江水路長城。 這條水路長城源於烏山頭水庫,源於八田與一,源於台江拓荒的先民。 八田與一,他是嘉南平原「圳主」。 「圳主」讓人想起四川的「川主」李冰,他是傑出的水利工程師,修築都江堰,讓成都平原成為天府。 台灣的天府在嘉南平原,八田與一設計烏山頭水庫、構築嘉南大圳,圍住群山之水,灌溉十五萬甲的看天田,插蔗植稻,養活代代的台江子孫。 台江水圳就位於嘉南平原的西南端,她是嘉南大圳南幹線的一環,從民國十年到十九年,前輩人一鋤一鋤,用十年血汗所鑿成,主要分渠及排水路各有十條,這些分渠有如大動脈,連接著田間圳溝,流遍台江十六寮。 台江十六寮,源於西元一八二三年的大風雨,源於曾文溪的大水。 那夜狂風暴雨,阿里山山間的泥石,轟的一聲,滾滾而來,衝散了北邊北門半島的村落人家,直到雨停,天亮了,滄海變桑田。 曾文溪畔的童謠「土馬香香,土馬香香,也有人哭子,也有人哭(兀王,造字)。」紀錄了這淒涼的一幕,這一幕伴隨著台江水患史,直到西元一九三九年曾文溪治水工程完成。 當年散落的人家重新在這片海埔地上聚集,撿拾溪邊的斷竹,割菅芒草,搭起一間間的草寮,重建家園。 一百七十九年後,成為今天台南市安南區,面積一百零七平方公里,十六萬人。 菅芒堅韌,耐鹽耐旱,是鹽地上的先驅植物。 這群北門半島的拓荒者也是台江海埔地的先驅人物,他們繼承閩南人「以海為田」冒險犯難的開創精神,從海登陸,落地生根,開啟了台江新境。 台江多魚多米多蔗糖。 有了源源不絕的圳水,拓荒者便不用在看天,鹽地也可以種出一甲甲的水稻,一畝畝的蔗田。這些圳水繞過台江十六寮的庄前庄後,村童戲水,群魚悠遊其間,圳名有如村名,例如海尾寮、本淵寮、公塭、媽祖宮、土城子、鹿耳門等分渠…..。至今仍灌溉著安南區一千九百二十八公頃的土地。 每當水圳期,來自烏山頭翠綠的山水,就日夜不捨的流著,輪到灌溉區時,做穡人還得半夜起來巡田水,深怕這淙淙的水被盜走。 「盜水」這是田間最常見的糾紛,因為沒有水養不活人。 為了保護這涓滴可貴的水,民國卅五年政府還頒布水圳禁令十七條,開宗明義第一條「愛護埤圳不可濫犯禁條,以妨害水利事業。」第二條「絕對不可以盜水。」違反者要以刑法論罪。 水圳保護禁令 一、愛護埤圳不可濫犯禁條以妨害水利事業。 二、絕對不可以盜水。 三、不可以放家畜在水路或堤防。 四、不可以牽牛馬或車,濫過水路及堤防。 五、不可濫伐堤防上之竹木或芝草類。 六、不可破壞堤防或水路,變為自己之耕地或將其移土填埋凹地。 七、不可在水路捕魚以妨害通水。 八、不可在水路內耕種穀物。 九、不可濫在水路附近設井或以巧妙方法盜水。 十、不可堰塞排水路補助排水路以妨害排水機能。 十一、 不可擅自變更或破壞水路,補助給水路、農路及構造物。 十二、 不可濫開閉水門而盜水。 十三、 不可以堆草蔗葉梗塞水路或投棄塵介土砂雜物等以害水利機能。 十四、 不可濫在堤防或埤圳用地種農作物。 十五、 不可損害或盜竊水門附屬物及構造物。 十六、 不可捕捉棲息在堤防土中之動物。 十七、 不可故意或有重大之過失致破壞水利施設,妨害水利事業。 十八、 如違犯以上事項者,移請法院依照中華民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妨害農工商罪)、第三百二十條(竊盜罪)、第三百五十四條(毀棄損壞罪)送辦。 細讀這些禁令令人深思,像「不可捕捉棲息在堤防土中之動物」,「不可堆草蔗葉梗塞水路或投棄塵介土砂雜物。」 「塵介土沙雜物」都不可丟在水圳中,如此的水,如何的清澈,就不難想見了,這樣的淨水,所澆灌長成的作物,如何的甜美,也不難想見了,莫怪有人要盜水。 當年的「水利取締參考綴」收有盜水人的「悔過承認書」─ 「竊民…在媽祖宮分線左岸一七00公尺點鑿穴盜水引入公塭子區…無當灌溉之稻谷面積五分…….惟因久旱不雨所植之稻谷日漸枯死,又耕種投資之肥料及耕種費不少,若枯死一家老幼生活之食糧,恐怕發生困難,所以一時失去理智,致出此下策,故懇請鈞長體念愚民初次無知,且係為天旱不雨人為不可抗力故,再者為生活上困難之所迫,祈求特別寬免將輕警戒,實感德幸,特此承認。」 這篇「悔過書」想來應是出於敦厚的水利站員筆下,代不識字的做穡人求情。 做穡人生活困苦,一生的努力,總是為了一家老小,沒有水養不活一家人。耕作灌溉要水,用水得繳水租,這些水租用來興設維護水路,讓台江水圳水流到今天。 水得之不易啊! 西元一九二0年興築嘉南大圳,每甲受益田要繳日幣十元,後來做穡人負擔不起,每甲減為日幣六元五角,隔兩年,每甲又減為五元。代代的做穡人繳水租,清水圳,辛勤耕種,守護這片沃野平原,希望成為台灣的桃花源。 台江十六寮的老茨楹聯如此寫著─「淵泉活水潤澤長」,訓示著子孫要感念這源源不絕淵泉。 「源」是一地的生機,是一族人的根,如今的台江水圳有些已被貪得無厭的人染紅染黑,何時水清,何時水淨,實有待吾輩台江子弟奮力。 |
||
【第 2 篇回應】
| 回應者 | 性別 | 回應日期 |
| 學生 | 男 | 2006-09-30 16:20:36 |
|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中洲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總理府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南溪心寮,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菅仔埔流傳著的「十六寮」歌謠........... 知媽祖宮、四草屬北線尾古陸塊,請教吳先生,現在的土城區域是否屬於新浮覆地?或..............,謝謝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