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版主轉貼自舊版討論區 從土城「郭黃械鬥」到媽祖宮「遷移史」 2006-10-16 14:20:55
文章標題: 從土城「郭黃械鬥」到媽祖宮「遷移史」


台灣地名為「土城」有多處,大抵為築土為壘以防乃成;地名為「媽祖
宮」者為數更多,乃因當處有座媽祖廟而得名。

道光三年以後,台江漸次陸浮成埔,道光七年時,臺灣道孔昭虔勘丈臺、嘉二邑,繼而出示招墾。嘉邑界內由黃軍、洪理等十六股首招佃開墾;臺邑浮埔地域廣大,由富豪士紳申領,再招來各地無資的佃農從事開墾。較偏隅的海埔地,於浮覆後屬嘉邑,本是在洪理、黃軍之墾區,但因由郭姓招佃者不願與其併墾,致發生糾紛,十六股首的黃軍於是和郭姓墾者發生衝突,俗稱「郭黃械鬥」。土城郭姓為防守其墾區,構築土壘以防守,當地因而稱之為「土城子」。因土城為新浮覆地,故吸引新移墾戶開墾,其發現多塊墾區界址碑,更是地處台江內海之明證。

北線尾島為一古老砂嶼,南為四草,北為媽祖宮,民國以來,發展成為南漁北農之經濟產業形態。民國六十年左右,媽祖宮居民因該域土地貧脊,農耕收成不佳,遂逐漸廢耕轉漁。原鹿耳門溪口及其沿岸,即為附近居民補撈打漁的良好處所,因此有「盡看鹿耳門」之俗諺。「媽祖宮庄」為台海地帶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其庄落臨鹿耳門溪畔,另有一小聚落,計住有邱、黃、蔡、林姓等九戶人家,於此牽罟捕魚,繼而定居,村人稱此為「九塊厝仔」。

古鹿耳門天后宮舊址,約在今鹿耳門溪與土城排水線交會口北邊50公尺,橫跨鹿耳門溪兩岸處,北岸為古鹿耳門港遺跡,更北為隙仔島舊地,南岸為北線尾島。古天后宮舊址(今媽祖宮聚落北約800公尺)東南300公尺,為現今媽祖宮祖先移民落腳處,該址稱「舊厝地仔」(即今濱海公路與顯草街交叉口、鹿耳門溪南一帶),同治十年洪水過後,廟毀村移,庄民始遷移至現址。

以上為筆者近年閱書、實地探訪之結果,尚祈諸位先進指正。



發言者:鑑真 時間:200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