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果前 云何『菩薩清淨施』 2007-07-27 02:08:23
云何『菩薩清淨施』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布施波羅蜜』,乃指菩薩修布施行,能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自己最寶貴之生命、頭目、腦髓,皆可施予一切眾生,滿足眾生之願求。至於云何『菩薩清淨施』?依《菩薩地持經》開示:云何菩薩清淨施?略說十種。云何為十?即
(一) 【不留難】。不留難施者,菩薩有來求者,疾疾布施不作留難,時滿所願過其速望。
(二) 【不異見】。不異見者,菩薩於施不起異見,言無果報,不以害生布施,謂言是法不於此施,求世間出世間淨。
(三) 【不積聚】。不積聚施者,菩薩不久積財然後頓施。何以故?非菩薩有所施物,見來求者,堪能不施,不如法見,非不施與。謂積聚施,先來求者,或有百數而不施與,令彼嫌恨起不忍心,後來求者,積以頓施,是故菩薩,不積聚施。
(四) 【不高心】。不高心施者,菩薩於求者所謙下心施,不觀他勝競心布施,不以施故而自稱譽,我是施主餘者不能。
(五) 【無所依】。無依施者,菩薩不以名稱而行布施,於假名稱譽猶如塵坌。
(六) 【不退弱】。不退弱施者,菩薩欲施心悅,施時歡喜,施已無悔,財物增廣第一勝妙,菩薩聞他廣施勝施,心不自輕生退弱心。
(七) 【不下心】。不下心施者,菩薩思量,以最勝最上妙物布施,是名不下心施。
(八) 【不背面】。不背面施者,菩薩等心,不隨朋黨怨親中人,悲心等施。
(九) 【不求恩】。不求恩施者,菩薩以悲心愍心而行布施,不於受者計其恩惠,觀欲樂眾生愛火熾然,無勢力故。
(十) 【不求報】。不求報施者,菩薩施已不怖未來財身具足,觀一切行皆悉磨滅,見無上菩提真實福利。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施』。何以故?蓋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即是對治眾生慳貪罪惡之心。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又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即可廣結善緣而除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結惡緣。且行施者,只要量力而為,並不致因而缺乏,如《四十二章經》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總而言之,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清淨布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March 07, 2005
妙音書院【http://famscl.group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