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鹿鼎 鄭成功登陸地 2004-11-09 17:01:03
11月4日的中華日報報導:
標題為「鄭成功登陸地 再啟風波」
內文主要謂台南縣長蘇煥智根據梅氏日記,
強調「鄭成功大軍係在永康市洲仔尾登陸進而佔領台江內海」。

歷史學家石萬壽認:係後人翻譯自梅氏書籍時誤植,係錯誤的歷史傳播.......


..................
啊,也沒風波再起,
是否就此定論了?
【第 1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阿諾 2004-11-10 08:42:26
福建通志臺灣府-海防-海防-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各縣衝要-臺灣府臺灣縣(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374-376頁)

    臺灣府臺灣縣

  鹿耳門距縣西北三十里,沙嶼橫亙[a1] ,形如鹿耳.兩岸鐵板沙線橫伏水底,舟觸立碎,出入僅容三舟,其淺處若戶限然,土人插標以表港路,名曰「盪纓」;為天險門戶,全臺衝要.臺協中營炮[a2] 臺八,右營炮[a3] 臺七,兩營弁兵輪防.

  總兵觀喜、署道方傳穟、署府鄧傳安上議建炮[a4] 臺於鹿耳門,其略曰:臺灣孤懸海外,屏障四省,郡城根本重地,設險豫防,尤為緊要.鹿耳門一口,百餘年來,號稱天險者,蓋外洋至此,波濤浩瀚,不見口門,水底沙線橫亙其中,港門深僅丈餘,非插標乘潮不可出入,此險之在外者也.口內出沙線二道,橫亙南北,為其內戶.南線又名北線尾,大船入口更易,小船循線內東南行二十里,過安平鎮,為入郡咽喉,更東十里,然後達郡.北線又名海翁線,其內可泊大船.自此至岸亦二十餘里,為郡北之洲仔尾及嘉義縣地,水深浪湧,舟不能近,無由登陸,此險之在內者也.往時偽鄭重兵皆守安平,恃鹿耳門之險不為設防.王師平臺,乘潮一入,鄭氏面縛輸誠.朱逆之亂,郡城已陷,賊亦恃此門不為設備.大兵再入,朱逆授首.本朝定制,臺協水師副將駐守安平,以防大港,而鹿耳門口以水師中右兩營遊擊輪巡防守.嘉慶十年,前鎮道議准奏添「善」字號梭船三十隻,專守鹿耳門,可謂周密.今則海道變遷,鹿耳門內形勢大異.道光三年七月,風雨,海沙驟長,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北線內深水二、三里即係淺水,至埔約五、六里.現際春水潮大,水裁尺許,秋冬之後,可撩衣而涉.目前如此,更數十年繼長增高,恐鹿耳門即可登岸,無事更過安平.則向之所謂內險,已無所據依.北路空虛,殊為可慮.非於鹿耳門對岸埔上建築炮[a5] 臺、守以偏師,幾無屏障矣.康熙年間,鹿耳門舊有炮[a6] 臺,其後不知何時傾失,遂未再建.考府縣志,自乾隆年間至今營制,安平副將所轄中營炮[a7] 臺七座,蚊港汛四、大港汛三,左營炮[a8] 臺七座,安平鎮三、笨港、海豐港、三林港、鹿仔港各一,右營炮[a9] 臺五座在打鼓港.而鹿耳門重地獨無炮[a10] 臺之設,僅中營有炮[a11] 臺八座、右營有炮[a12] 架七座.竊疑前人定例,不應疏略.推原其故,蓋以鹿耳門口水勢浩漫,說者皆謂南北二線,海上浮沙易於陷沒,不能建設炮[a13] 臺,亦無處可設營汛.故嘉慶十年新議,亦止添設梭船.然南線舊建天后宮已百餘年,其左右文武二館為臺防同知、安平中右營員稽查商船出入掛驗之所,至今未見淪陷;況今昔形勢不同,宜為百年之計.新長陸埔未久,潮長時海水猶不無漬濕,且地勢平闊,未有要隘,應俟三、五年後民居漸稠,地土堅實,移安平右營於此,以當北路之衝.其鹿耳門南線天后宮,請先行建築炮[a14] 臺,圍以土堡,使巡守鹿耳門之兵有所據依,以堡衛兵,以兵衛炮[a15] ,然後鹿耳門之險庶乎可據.省議不果,今存其說於此.
【第 2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掠包 2004-11-10 09:15:32
呵!看到其下一篇報導,不敢茍同,全文照錄如下:

記者羅玉如/南市報導
關於鄭成功登陸地點的爭議,文史工作者張丁皓從軍事角度研判,
他強調,當年鄭成功與荷軍交戰,來台為的是攻城掠地,況且鄭成
功的船隊有三百多艘戰船,越過黑水溝好不容易抵達鹿耳門溪口,
怎可能再沿曾文溪深入到南縣永康上岸,應該在鹿耳門溪口就橫向
搶灘,不會直線進攻,若要長驅直入,也應直攻熱蘭遮城(安平古堡)。

上文諸多不確,不知是受訪者口誤?還是記者轉述誤植?
【第 3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頑皮豹 2004-11-10 10:58:26
驚見此文,恍若乘坐時空隧道機,有今夕是何夕之嘆!搖頭!
【第 4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中華日報 2004-11-12 10:30:52
台南觀點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及赤崁


 鄭成功登陸地點,在台南縣市出現爭議,究竟是「台南縣文化展」解讀「梅氏日記」指稱的台南縣永康洲仔尾一帶,抑或「先王實錄」所指的台南市鹿耳門及赤崁?這項歷史公案有探討的空間。
 根據延平王戶官楊英<先王實錄>:「(永曆十五年)四月初一黎明,藩坐駕船即至台灣外沙線。…辰時天亮,即到鹿耳門線外,本藩隨下小哨繇鹿耳門,先登岸踏勘營地。午後大宗船齊進鹿耳門。…是晚我舟齊到泊禾寮港,登岸札營近街坊…。是晚赤崁城夷長貓難實叮砲擊我營盤,並焚馬廄粟倉,其赤崁街係我居民草厝,藩恐被焚毀糧粟,特差戶都事楊英…」。按楊英親侍鄭成功身側,隨時紀錄鄭成功重要言行,故稱<實錄>;又<實錄>於鄭成功賓天、鄭經繼位之後才發表,因稱鄭成功為「先王」。<先王實錄>(後人別稱<從征實錄>)為紀錄鄭成功行蹤的第一手資料,可信度甚高。四月初一當天辰時,鄭成功踏勘鹿耳門;是晚乘舟抵達赤崁禾寮港現身,此地三老爺宮即有紀念鄭成功登陸建廟的傳說,楊英在<先王實錄>的紀錄應不容置疑。
楊英在四月初一當天提到鄭成功現身的時辰是在辰時和是晚;另一個提到的時辰午後,應是鄭軍大肆活動的時間,證之荷方的<梅氏日記>(江樹生譯註, 2002)可得到解答。<日記>說:(陽曆) 4月 30日 10時過後,鄭船在距赤崁普羅民遮城 15分鐘路程(約 1.5㎞)的柴頭港( Zantecang)磚窯旁邊登陸。一路沿海邊小路約午後 1時半在城北的小溪後面紮營;一路從新港通往赤崁的道路下來,繞過東邊包圍城的南面。午後 4時,大員熱蘭遮城派出荷將 Aeldorp率 200名士兵來普羅民遮城支援,在海面受到鄭軍的攻擊,只有 60名進城,大部分退回大員。
另外,<巴達維亞城日記>援台遠征軍司令官 Jacob Caeuw寫給巴城議會的書函提到,鄭軍於 30日早上 6時半到大員外海北方錨地, 10時許入鹿耳門在 Smeerdorp登陸,傍晚包圍普羅民遮城,但荷將 Aeldorp率 200名士兵來普羅民遮城支援的時間並未提起。 C.E.S.所著的<被遺誤的台灣>,則對鄭軍當天的活動情形含糊其詞,在此不予贅述。
從明鄭與荷蘭雙方的紀錄比對,永曆十五年四月初一(陽曆 4月 30日)鄭軍活動的地點與時間大抵是正確的,只是主帥鄭成功的行蹤不是荷蘭人可以掌握而訴之紀錄的,因此楊英的<先王實錄>便彌足珍貴。鄭成功當天辰時親踏鹿耳門,是晚泊禾寮港登赤崁現身,楊英的<先王實錄>歷歷在目,足為鐵証,登陸洲仔尾恐解讀有誤,不足為憑。
(作者范勝雄 /台南市文獻委員)
【第 5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掠包 2004-11-13 17:11:06
不知文史工作者張丁皓是何許人也?指出如下疑點:

1.鄭成功的船隊有三百多艘戰船:400餘艘吧?
2.抵達鹿耳門溪口:當時是鹿耳門港非鹿耳門溪!
3.沿曾文溪深入到南縣:當時無曾文溪之名,大軍也無法由台江入該溪!現之洲仔尾係在台江沿岸呀!
4.在鹿耳門溪口就橫向搶灘:真神來之筆!所指係北線尾島。搶灘是指大軍登岸,該處可供鄭成功踏勘,卻無供大軍搶灘之腹地啊!
5.地理環境之不明,何能從軍事角度研判?真下了文史工作者之水準與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