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 類型 | 張貼者 | 性別 | 討論主題 | 發表日期 | |||
| 普通件 | 版主轉貼自舊版討論區 | 男 | 竄改歷史 | 2005-12-01 16:18:22 | |||
| 文章標題: 竄改歷史 新港奉天宮誌根據清末文獻「嘉義采訪冊」記載建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但近數十年卻不斷篡改歷史,曾自抬身份,毫無根據地自稱是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來台時所建的媽祖廟。 最近(2001),觀光局舉辦的媽祖文化節,新港奉天宮自知建於天啟元年,過份荒唐,卻抄襲套用北港朝天宮的歷史文獻。 新港奉天宮提供給觀光局不實的資料,自稱是諸羅縣志所記載,建於康熙康熙三十九年的『笨港天妃廟』。 觀光局是政府機關,印行的文宣,理應引用歷史文獻,對地方寺廟所提供的資料,在未考證前不可隨意引用,以免研究人員及學生、地方人士所誤導。 (文章由哈哈客提供) 發言者:轉載 時間:2001-07-27.03:39:32 ===================================== ─回覆─ 三廟歷史 北港朝天宮(笨港天妃廟 、笨港天后宮),開山住持為臨繼宗第三十四世樹璧禪師,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資料出處: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 大甲鎮瀾宮(大甲街天后宮),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資料出處:淡水廳志卷六典禮志大甲土概觀。 新港奉天宮(新南港街天后宮),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資料出處:光緒二十五年嘉義管內采訪冊打貓西堡。 新港奉天宮近年來不斷篡改笨港史實(自稱笨港媽祖、開台媽祖,並把北港朝天宮的歷史當作自己的歷史),媒體頻頻誤用其所提供之資料。 百年後,新港奉天宮如果篡位成功的話,會不會將大甲鎮瀾宮的遶境祝壽儀式變成謁祖,也就不得而知了。 發言者:轉載 日期:2001-07-27.03:41:02 ================================= ─回覆─ 關於奉天宮志 備受北港、新港兩地人士矚目的「新港奉天宮志」(以下簡稱「奉天宮志」),終於在民國82年10月9日問世。筆者及本會義工曾多次向新港奉天宮接洽,希望取得該書以供參考,但均被廟方人員以「尚未驗收完成」為由拒絕。本會發正式公文給廟方,要求索取該書數冊,直到11月中旬才接到新港廟方寄來一本。據筆者所知,「奉天宮志」在新港已有多人取得,何以對新港以外人士如此吝借,竟似不敢公開?令人不解。 「奉天宮志」由任職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的新港人,林德政先生主筆,新港李安邦、鄭朗雲兩位先生協修,費時三年完成,號稱四十多萬字。而李、鄭兩位先生均為研究新港鄉歷史多年的知名人士,林德政先生也受過學院的史學訓練,其內容想必大有可觀。筆者原本期待,「新港奉天宮志」的出版,或可使「新港史」研究上的諸多疑點得到釐清。及至詳閱之後,卻令人感到非常失望。對林先生的大作,筆者有以下幾站感想: 1.與新港奉天宮無關的論述太多 「新港奉天宮志」連「卷首」、「卷尾」在內,共十五篇。其中,「卷首」、「卷一」兩篇,專門討論 「笨港」歷史,這是很正確的做法。但其文字卻多半在討論「北港」和「笨港」、「朝天宮」和「天后宮」間的關係。對於「新港奉天宮J本身的歷史論述,雖有提及 ,但所佔篇幅的比例卻顯得過小。讀來,令人覺得有些偏離主題。 其他,如:「卷十.文藝篇」中之「迎媽祖竹枝詞」、「迎媽祖之夜」、「香讚」等條 ,從文字的內容,和作者的說明,均看不出它們和「新港奉天宮」有何關聯。 而「諷北港朝天宮」詩純為台南與北港兩地人士間的事,更與新港無關,錄之,對「新港奉天宮」的歷史地位並無增益的作用。這種極具挑釁性的文字,林先生竟列之於該書「目錄」之中,不知是何用意? 2.和新港奉天宮相關的文獻引用太少 「卷二」名為「廟史篇」,共廿六頁。除篇名和「前言」佔三頁之外,其餘廿四頁都是相片和圖片,計四十六楨。但其中卅九楨均為台灣光復以後才攝製的,對於「新港奉天宮」歷史的介紹似無太大幫助。 「卷十.文獻篇」,錄有詩、短文數百首,分「上」、「下」兩分篇。除了「上」篇的前十三首外,其餘都是今人的作品。「下」篇共四十二頁,佔全卷篇幅約五分之四,全為民國五十五年新港奉天宮「思齊閣」、「懷笨樓」落成時對各界徵集得的聯文。雖也可視為文獻資料,但對於「新港奉天宮」的歷史沿革,卻無關宏旨。連一九一八年,新港奉天宮因震災損毀後重建落成時,林維朝先生向各界徵求的詩文亦不見收錄,令人覺得非常奇怪。 筆者深感納悶:自稱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新港奉天宮,其「宮志」在談及廟史沿革時,竟未能提出有力的文獻資料,來向讀者介紹。是林、李、鄭三位先生找不到有力證據?或者,根本無法找到有力證據來證明其論點? 3.全書的「註釋」過少 「新港奉天宮志」號稱有四十餘萬言,但全書的「註釋」,包括「資料來源」等類似性質的文字,竟不超過十條。 「註釋」對於任何論文都是很重要的組成 ,缺少它,將使讀者無從查證論文作者所提理論的可信度,從而使其說服力大為降低。即使一般大專學生的論文寫作,如果沒有充足的「註釋」,也無法通過審稿教授的評驗。「新港奉天宮志」出自任教於國立大學的林先生之手筆,其著作的註釋竟如此不成比例,令筆者甚感詫異,簡直難以置信。 4.重要論點多採自傳說,甚多不符史實 對於新港奉天宮的沿革之有爭議的部份,林先生多以「傳說」資料為準,而捨信史不用 ,這在所有歷史研究專著或論文中均未曾見。鄉野稗言在未找到文獻證據前,只能姑妄聽之 。歷史研究者有責任教導讀者看待文獻資料的正確態度,即使不得已需要加以引用,也應該有所說明。一昧地以傳說為史證,不但使林先生論點的可信度降低,甚至會影響林先生在學術界的地位,不可不慎! 再者,林先生在「新港奉天宮志」中所引為史證者,數十年前已經李安邦先生引用過。其中有許多明顯不合歷史或地理事實之處,筆者業已在今年七月出版的「笨港雜誌」中舉出部份事例加以討論,林先生在「新港奉天宮志」出版前亦收到此本雜誌。茲再由「新港奉天宮志」中舉一例公開向林先生請教: 林先生在「卷六.靈驗篇」第二節「太平媽發痣」中,說「(新港)伍媽北遊陳列所到之街庄,紛紛設壇恭迎,建壇祈安,崇敬有加,被尊稱為太平媽或平安媽。當時他里霧、..淡水街、頂淡水、下淡水、干豆門等地,都有伍媽會,太平媽會,或祂的分靈廟宇」。其文字中,將「淡水街」、「頂淡水」「下淡水」三個名詞並列,並言是新港伍媽北遊所經,明顯是望文生義,以為「頂淡水」、「下淡水」在「淡水街」(其意指今日台北縣淡水鎮)附近。但查,「下淡水」是清朝統治台灣時期,屏東地區的古稱,其時並設有「下淡水縣丞」。而「頂淡水」則為「下淡水」的對稱,正式地名中並無所謂「頂淡水」。而「淡水街」一詞,則是日據以後才出現,今日的淡水鎮,清朝時稱為「滬尾街」。林先生既然說其事是所謂「新港伍媽北遊」時發生者,怎可能到達北部的干豆門、淡水街後,又馬上「飛到」台灣南部的屏東?諸多謬誤,以史學研究為專業的林先生應不會不知。現在林先生竟在其著作中做出這種荒謬的論述,令人感到極端訝異。 5.前後說辭互相矛盾 林先生的論述,有多處互相矛盾。例如: 「卷六.靈驗篇」說:「笨港媽祖(筆者按:乃林德政先生對新港媽祖的稱呼)的神格,遠高於台南大天后宮,所以笨港媽祖到台南,當然叫南巡。但在「卷尾.開臺媽祖新港奉天宮三百七十年相關大事記」「光緒十八年 」條卻說:「本宮信徒二萬餘人,到臺南大天后宮進香,至十二日返回」。而林維朝先生的遺稿中方提到「新港聖母赴臺南進香」。林德政先生一再強調「新港奉天宮媽祖的神格高於臺南大天后宮」,卻何以「新港媽祖」需向台南媽祖進香? 6.情緒性文字充斥,影響論述之客觀性 既名為「奉天宮志」,即應以介紹奉天宮為主。但林先生卻在文字中處處攻訐北港朝天宮。林先生的論述,明顯偏離主題。難道自稱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新港奉天宮,可資介紹之處竟如此缺乏,必需藉批評他人才能充實篇幅? 其實,不論北港朝天宮的建築或歷史,早已為古今學者所肯定,並錄之於書,世人有目共睹 。其地位,並不是北港人自吹自擂所能得到的。林先生對古今專家讚美北港朝天宮,而不提新港奉天宮,不平之情溢於文辭間。林先生愛鄉情切原是無可厚非,但因愛己而攻訐他人,對新港奉天宮的地位無所增益,且有損林先生論述的客觀程度,實有害而無益。 以上是筆者對於林德政先生大作「新港奉天宮志」的註後感,如果有冒犯林先生之處,尚祈海涵!更歡迎林先生對拙文公開提出指正。只要有確證能推翻筆者之言,筆者無不信服 筆者在此要特別提出:根據「嘉義縣內採訪冊」(西元一八九八年左右時撰)以及新港聞人林金生先生尊祖父林維朝先生所作的「祝新港奉天宮落成式」八首 (一九一七年作)、「重建奉天宮寄附金募集疏」,新港奉天宮落成徵詩啟(以上為一九一八年作)等文獻可知,新港奉天宮創建於清嘉慶廿三年,迄今有一百多年歷史。雖不如北港朝天宮三百年的歷史久遠,但也可稱得上是台灣歷史久遠的媽祖廟之一。林先生大可將「新港奉天宮」的特色介紹出來,實不必藉攻訐性的文字來逞一時之快。「新港奉天宮志」中,筆者認為甚有爭議的部份,不久之後將有專書逐條論證之,請讀者拭目以待。屆時,並請各界先進,以及林德政、李安邦、鄭朗雲三位先生不吝賜教。 (文章由sean提供) 發言者:轉載 日期:2001-07-27.03:42:49 ================================= ─回覆─ 新港奉天宮的辯詞 民國77年大甲鎮瀾宮轉往新港奉天宮繞境,新港奉天宮為將這個轉變合理化,乃安排一位據稱住在台中縣大安鄉,民國79年時年88歲的老人卓李來春出面指稱,在其25歲時隨大甲媽祖往新港奉天宮進香,後來才往北港進香(見民國82年新港奉奉天宮發行,林德政、李安邦、鄭朗雲編修的「新港奉天宮志」第391頁及同頁所附民國79年3月25日臺灣時報之報導)。往後,新港奉天宮即對外宣傳大甲繞境乃再續中斷一甲子之前緣。若據此推算,民國79年卓李來春88歲,其25歲時則為民國16年,但由本文所舉的第一則史料可知,民國14年時大甲鎮瀾宮媽祖即已前來北港進香,並稱來進香的媽祖為「北港聖母」,雖然該則報導將大甲鎮瀾宮印成「大甲鎮蘭宮」,但這很明顯的乃因手民誤植所致(否則從古至今大甲何曾有「鎮蘭宮」且該宮之「北港進香」又如此轟動?),可見卓李來春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新港奉天宮類似的手法不只此椿,早年在所謂「笨港毀滅論」中即多次編造所謂傳言(如:「太平媽長痣」-見「新港奉天宮志」第181及182頁,此篇抄襲自北港朝天宮迎回被台南大天后宮留置數十年的「三媽」的故事,且其中破綻百出,像是所謂「伍媽」北巡至「下淡水」即是一例,因為「下淡水」指的是清代「高屏溪」流域,位在台灣的南端,該宮的「五媽」如何能「北巡」至「下淡水」?)、偽造文物(如:「景端碑」,此碑於嘉慶17年時稱呼王得祿為「太子少保子爵軍門王」,然查諸史料,王得祿在道光13年始被封為「太子少保」,「景端碑」將此事提前了21年,可知此碑為後人偽作。再如:所謂「嘉慶十六年建廟碑」-見「新港奉天宮志」第194頁,竟出現日文「寄附」的用詞),穿鑿附會,無所不用其極。 宗教事業本意在勸人為善,但新港奉天宮為爭取香客,不惜一切手段混淆視聽,為信徒做了極不良的示範。即使其說法之錯處屢遭史學研究者提出指正,新港奉天宮既不能提出證據為自己辯護,又不肯改正,至今,在其出版品中仍繼續引用錯誤資料,其執事者的態度令人痛心。 (文章由汾津漁叟提供) 發言者:轉載 日期:2001-07-27.03:43:56 |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 | 性別 | 回應日期 |
| 好懷念 | 男 | 2006-07-18 20:31:02 |
| 懷念的舊版議題~讚! | ||
【第 2 篇回應】
| 回應者 | 性別 | 回應日期 |
| 小憲 | 男 | 2008-09-06 22:10:55 |
| 因新港奉天宮在己丑(2009年) 將舉辦全名為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己丑年八天七夜祈安賜福出巡的活動,而將北港地區納入路關之中,此舉引發北港地區民眾及大的反對聲浪。 故將此爭議議題,上推以正視聽,新港方面已(出巡)名義要跨足北港,真是吃人夠夠。 朝天宮亦再奉天宮人士拜訪時直言請修改其爭議字義,在未獲回覆時,竟單方發出新聞稿稱【奉天宮明年遶境 朝天宮將會香】此舉只會加深北港地方人士的反感,時為不智止舉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