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類型 張貼者 性別 討論主題 發表日期
普通件 轉載 大陸學者指大天后宮非施琅所建 2006-11-02 08:49:40
大陸學者指大天后宮非施琅所建
記者彭奕峰/南市報導
 過去,許多人和歷史學者都根深柢固的認為,祀典大天后宮的肇始和改建都是清靖海將軍施琅所為;但是,一份由福建莆田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蔣維錟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卻徹底顛覆了上述說法。根據蔣維錟的考據,祀典大天后宮雖是施琅接受鄭克塽投降的地點,但肇始和改建都和施琅無關。
 這份極具震撼性的報告,是蔣維錟今年九月間應上海社會科學院之邀參加兩岸媽祖文化研討會時提出來的。他在報告中坦承,在讀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所所長李祖基所著的《蓉洲詩文稿選輯》,加上自己多方面的考據之後,才知道施琅改建明寧靖王府為天妃宮之說,是過去的史學家為了迎合皇帝之意而精心設置的陷阱。
 康熙時期的閩台地方誌一致指出,施琅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把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問題是,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即班師離台,怎麼可能還在台灣主建天妃宮。
 蔣維錟表示,首任台灣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之《募修天妃宮疏》曾提到「東甯天妃宮者,經始於寧靖王之舍宅,而觀成于吳總戎(即吳英)之鳩工也。」季騏光在文中不稱台郡天妃宮而稱東甯天妃宮,而東甯是鄭成功所命名的的東都所改稱,其中又未提施琅之名而只提吳英,當時的施琅氣焰燻天,若無鐵證,季騏光怎敢冒此政治風險。
 過去有人以為,施琅是在安平一帶接受鄭克塽的投降,但蔣維錟認為,受降地點應該是在現在的祀典大天后宮。
 蔣維錟指出,清陳煥庭所著之《施襄壯受降辯》一文清楚記載「克塽降表以來,在襄

祀典大天后宮鎮殿金面大媽的歷史,可能比廟宇還久遠,最起碼超過四百年。(記者彭奕峰攝〕
壯駐師澎湖之日,非親授受也。及襄壯入台灣,克塽迎見天妃宮,握手開誠...。」文中鄭克塽迎見施琅的天妃宮顯然就是由寧靖王府所改的天妃宮,而施琅選在此受降,是因為這裡有象徵一個舊王朝徹底終結之意。
 至於祀典大天后宮究竟何時興建?根據於一七七五年時任台灣知府兼巡道的蔣元樞所著之《重修台郡天后宮圖說》中曾提到「查郡城西定坊之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郡垣廟宇,此為最久。」而季麒光在疏中也曾提及「東甯天妃宮者,經始於甯靖王之舍宅。」
 蔣維錟表示,所謂的未入版圖就是明鄭時代。而季麒光不稱台郡天后宮而稱東甯天妃宮,亦當含有天妃宮創始於明鄭之意。
 另外,季騏光所著之《甯靖王傳》結尾「甯靖王遺命其遺宅為天妃神祠,住僧於後楹大士傍奉王為舍宅主。」
 蔣維錟認為,由上文可以研判,天妃神祠之立,距施琅入台還有一個半月之時日,距康熙二十三年八月清廷正式確認台灣版圖並任命台灣官員則有一年又兩個月的時間。因此,蔣元樞的「未入版圖即已建造」之說,不論對住僧以寧靖王府為神祠或吳英重新把王府改建為天妃宮這兩個階段的事實都適用。
 
【第 1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轉載 2006-11-02 08:51:02
祀典大天后宮將重訂廟誌



從平台紀略碑記的內容來看,大天后宮的創始和改建都和施琅無關。(記者彭奕峰攝〕
 記者彭奕峰/南市報導
 福建莆田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蔣維錟所提出有關祀典大天后宮歷史沿革的新考據,有如投下一顆震撼彈;不但看了新資料的學術界人士都為之瞠目結舌,祀典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在驚訝之餘,也立刻做了重新修訂廟誌沿革的決定。
 在看過蔣維錟所考據出來的資料之後,台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范勝雄不禁嘆了口氣。他表示,祀典大天后宮應該是康熙正式把台灣列為版圖之前,也就是明鄭時期興建的。
 究竟是何時興建?范勝雄說,過去的說法都認為祀典大天后宮建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但是,寧靖王府是建於康熙二年,而寧靖王是前堂拜媽祖,後堂供觀音,因此,建廟應該也在此一時期。所以,祀典大天后宮的歷史最起碼要上溯二十一年。
 由於蔣維錟的考據結果是引經據典之後得到的結論,可說是「鐵證如山」,因此祀典大天后宮管理委員們在對蔣維錟追根究底的精神感佩之餘,也決定重新修訂廟誌。
 主任委員曾吉連表示,在看了蔣維錟所寄來的資料之後,他著實嚇了一大跳,更對部分史學家之粗陋有了進一步的體驗。他焚香把蔣維錟考據的資料向媽祖報告之後,得到的指示是「應該儘快把事實真相向外界澄清」。所以,廟方會請學者專家蒐集更多的資料,做為重新修訂廟誌的參考,最重要的原則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絕對不可以篡改。」
【第 2 篇回應】
回應者 性別 回應日期
吳京 2006-11-02 15:30:07
1.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驅荷開台,建東都承天府(地今赤嵌樓)
2.明永曆16年(1662)5月8日鄭成功薨逝。
3.明永曆18年(1664)(康熙3年),英義伯阮駿夫人暨明諸宗室、遺老,隨鄭成功嗣子政經渡台,定居承天府鎮北坊「寧靜王府」。
4.清康熙22年(1683)6月,施琅奉命率領二萬多名清兵攻進澎湖,鄭軍兵敗,東寧王國鄭克塽率百官降清。
5.清康熙23年(1684),設臺灣府(台南),下轄三縣:諸羅縣(嘉義)、臺灣縣(台南)、鳳山縣(左營)。
6.依據施琅奏摺,其克鄭歸功於當朝皇帝英明,而近代學者不願意跟民間人士一樣去直接承認媽祖如何的靈驗,故將施琅征臺事蹟「合乎理性」的染上一層有關媽祖神蹟的色彩,於是才造出「施琅征臺成功之後,基於政治上的考慮,不敢居功,乃將功勞假託給媽祖的庇佑;清廷順勢大力崇奉媽祖,因而使得臺灣人民崇祀媽祖。」,故有康熙23年褒封媽祖為天后之說法。



綜上:

1.「大天后宮非施琅所建」:
原本就是如此,不值大驚小怪,沒有顛覆不顛覆的問題!

2.「應該儘快把事實真相向外界澄清」:
就建築本體而言,大天后宮乃溯源自寧靜王府,這種事實原本大家都知道,不知何以某些人士會嚇了一大跳?真不曉得要澄清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