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民俗信仰討論區
| 類型 | 張貼者 | 性別 | 討論主題 | 發表日期 | |||
| 普通件 | 南溪山 | 男 | 異樣的感覺 | 2004-04-16 22:46:38 | |||
| 今日北港媽祖落府,應該是鎮南媽吧? 府城數家宮廟於正覺寺前接駕, 沒擠向前看清楚, 北港媽應是坐於「鸞車」〈抱歉,不知如何稱呼〉上,而非一般的大轎! 若是,則本人感覺好像有著: 「我高坐於上,我君臨天下,我南面而王」? 不知以前鎮南媽落府,是否也是坐駕於一般大轎上? |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 | 性別 | 回應日期 |
| sky | 男 | 2004-04-17 00:07:51 |
| 第一 鎮南媽是台南祀典天后宮的神尊 第二 此次北港朝天宮是由三媽來落府城,三媽在朝天宮的地位崇高 不隨意出宮門由此可見對此次活動的重視 鎮南媽的由來 (轉錄) 發 表 人:萬姑螺猜想(shingoame) 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因景氣不佳,台南商紳議請北港朝天宮媽祖蒞南,並計畫與「國姓爺」合迎繞境,增加熱鬧,吸引人潮。石學文負責與朝天宮曾席珍等人交涉此事。同年四月廿七日,朝天宮媽祖到台南參加遶境。 根據當時的報紙,實際上到台南參與繞境的北港媽祖,並非事先約定的「三媽」,而是朝天宮位階最低的「糖郊媽」。這件事(暴露)爆發後,引起台南商紳極度憤怒與不滿,遂中止雙方關係與往來(《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27日)。另一方面,據說北港媽祖在台南期間曾透過「發爐」諭告石學文,她要長住台南,於是市內商紳集議,仿照北港媽祖神像,雕塑媽祖像一尊供奉。 據報載,雕塑北港媽祖神像一事,委由台南市嶺後街佛西國號裝塑,至六月三日面目形體已具,並定六月廿八日(舊曆五月十六日)開眼,七月初二、初三遶境,初四安座,並建醮三天以迓神庥(蔡相煇,1995b:134)。此尊新雕的「北港媽祖」,安放在大天后宮中,此即「鎮南天上聖母」,俗稱「鎮南媽」。 事實上,鎮南媽的出現,興旺了台南大天后宮的香火。本來,大天后宮在日據初期,極為寂寥,至此香火逐漸旺盛,至大正十年左右,大天后宮已變成南部媽祖信仰的中心。短短數年之間,大天后宮興盛起來,除了北港媽祖分身-「鎮南媽」的靈力外,主要是石學文等商紳的功勞。 府城「迓媽祖」由來已久,其中尤以南北路媽府城會香規模最大。咸豐初年,道台徐宗幹【壬癸後記】有載:「咸豐壬子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台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峻城廟(即台南大天后宮)供奉,並巡歷城廂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 …,神之靈也,民之福也,官之幸也。」 又據【安平縣雜記】云:「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誕辰。自二月初旨起,上而嘉義,下而鳳恒以及內山屯番,或夫婦偕來,或扶老攜幼,絡續到廟叩祝,鑼鼓笙絃,不絕於道,總在神誕前,昭其誠敬。三月,北港進香,市街里保民人沿途往來數萬人,日夜絡繹不絕,各持一小旗、掛一小燈(燈旗各寫「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八字)。迨三月十四日,北港媽祖來郡乞火,鄉裝民人隨行者數萬人;入城,市街民人款留三天,其北港媽駐大媽祖宮,為閣郡民進香。至十五、十六出廟繞境,沿途回港護送者蜂擁,隨行者亦同返,此係俗例,一年一次也。」 鳳山雙慈亭於乾隆十八年分香奉祀,因位於南路營所在地,故稱「南路媽」,每年徒步 至郡會香遶境,盛況亦是熱鬧非繁。 後北港與大天后宮斷香,大天后宮改以廟中鎮南媽出巡府城地區,延續了迓媽祖的傳統。 第三 這是一個不容易舉辦誠的宗教盛事,如果每個人只是 以感覺判斷而不去了解實際狀況往往會造成遺憾的 因為北港媽北港媽要沿著古香路南下,經鹽水、新營太子 宮、鐵線橋、善化、新市、黑橋頭、蔦松與三崁店,最後由 小北門入臺南市區,所以才用藝閣車安置三媽,而在明.後兩天 北港則派各轎班會來支援三媽大轎會香繞境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