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歷史台灣小百科> 荷據所建相關城堡

一、澎湖城堡
公元1604年八月,荷蘭公使韋麻郎,率領兩艘軍艦進據澎湖,福建巡撫徐學聚震怒,派總兵施德政負責驅離。十月,施德政令督師沈有容率領軍艦五十艘,包圍澎湖島,韋麻郎懾於軍威,於十二月間完全撤出澎湖,但未放棄佔領企圖,因當時歐洲對中國絲、糖、鹿皮、瓷器之需求殷切,商業利益極高。
公元1622年,巴達維亞總督葛恩,命令艦隊司令雷約爾茲率軍抵達澎湖,進佔馬公,並於風櫃尾北方構築城堡,歷經三月的艱難勞動構築要塞,整個要塞用土牆築成,是標準荷蘭式方型城堡,城堡四角、三個稜堡均架設有大砲,且要求中國即刻與之通商。當時福建巡撫周祚不悅,要其立即撤出澎湖。公元1623年,繼任巡撫南居益,準備採取軍事手段,迫使荷蘭放棄占據澎湖的野心,經過一番整軍經武,於1624年二月,由守備王夢熊率領五十艘戰艦、兵士萬餘人渡海攻堅,由北部吉貝島登陸直入白沙島,副將俞咨皋佔領制高點,包圍荷軍,與之激戰。繼任荷蘭艦隊司令馬丁宋克自知不敵,終於撤出澎湖,附帶要求允許荷蘭人到台灣貿易,達成協議後,荷人拆除城堡,將建材、軍械、武器大量運往台灣(Formosa),台灣於公元1624年為荷人佔領。

二、奧倫治堡(Orange)
公元1623年九月,荷人在大員港口建築竹砦,後自知危險而撤離。
公元1624年,巴達維亞總督命令台灣首任長官馬丁宋克為艦隊司令,接受明朝意見,於八月撤離澎湖,來至台灣本島一鯤鯓(安平)(即 Tayouan),於原荷蘭人所建簡單堡砦原址,以各地運來的建材構建新城,打算以此作為政治經濟中心,並於附近修建商行民屋。
公元1625年年初,新建城堡,以紀念荷蘭獨立戰爭七州同盟領袖奧倫治公爵之名稱奧倫治城。因石材、石匠嚴重缺乏,除了城的東北角以澎湖舊城石塊建築外,其餘城牆四隅稜堡則以澎湖舊城木板建造,因之東北季風風力增強時,城牆搖搖欲墜。
公元1626年,奧倫治城的一邊牆壁,已用紅磚和糖水糯汁、牡蠣灰等搗成的灰泥改建,堡內由104個武裝士兵、46個砲手和雜工防守。
公元1627年,巴達維亞總督命令新任台灣長官彼得諾茲,將奧倫治城更名為熱蘭遮城。諾茲認為此城應建於台江重要門戶─鹿耳門,為彌補此一缺失,遂在北線尾島另建新的碉堡─熱勿律非堡。

三、熱勿律非堡(Zeeburch)
熱勿律非,荷語是海堡的意思。荷蘭總督在北線尾島上建築一座城堡,命名為熱勿律非,該堡始建於公元1627年,於1631年完工,用於防衛鹿耳門航道,保衛台江安全。
熱勿律非堡四周有很多小山丘,所謂山丘,實即沙山,城堡附近沙山比城堡稍高,大潮汐時,往往浸水影響軍士防守。1656年,這座以土和保籃築造的城堡,終於在七月的暴風雨中,全部毀損殆盡。
荷蘭駐台總督紐志,主張北線尾島比南港道熱蘭遮城附近的大員港更為重要,因與日本人衝突而去職,繼任總都勃曼對北線尾島更為重視,建議改用厚六、七呎中國石材的方形石築砦,但由中國大陸運來實非易事,所以此地未曾再設防。荷蘭人的失策,給了鄭成功軍隊經鹿耳門水道、進駐北線尾島,掌握軍事優勢,收復台灣的最佳機會。

四、熱蘭遮城(Zeellandia)(安平古堡)
熱蘭遮城乃荷蘭人在台灣本島所建最古老城堡之一,荷據時期,中國人稱紅毛城,光復後改稱安平古堡,此城始建於公元1624年,城垣材料由砂土逐漸改為磚石構造,歷時十年,於1633年一月一日正式落成。城堡規模長140呎、寬100呎,由內外廓組成,整座堡壘共三層,下面兩層寬六公尺,上面一層寬九公尺,因為城堡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因而建築得十分堅固,並架設六門威力強大的大砲,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四週設雉堞,再釘以鐵,由於棟樑堅巨、灰飾精緻,所以成為總督居住之所,是荷蘭人在台灣軍事據點,內城駐兵二百餘人,外城駐兵百餘人,前衛烏特勒支堡十人,海堡十二人,以為防守。
公元1662年二月九日,兩千多名荷蘭士兵等撤出熱蘭遮城,等候返航,在海灘上,荷蘭長官揆一將熱蘭遮城堡鑰匙,交給鄭成功派來的官員,同日,鄭成功率兵進入熱蘭遮城。十七日,八艘載運荷蘭人的船隻,自大員出海駛離台灣,結束了荷蘭對台灣38年的統治。
公元1662年,鄭成功驅荷離台,延平郡王長駐此城,國人尊稱為王城。登台遠望台灣海峽,進入大員港船艦一目瞭然,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台灣軍事重心,亦是鄭成功整軍經武、治理台灣的行政中心。
公元1683年,清廷領台,改為軍裝局,公元1868年,英艦炮轟安平,火藥庫爆炸摧毀部份城牆。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於日本,日人整建,上置海關長官宿舍。公元1930年,日人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將宿舍改為拱廊式展覽館。
城堡西南庭園中,立有一尊鄭成功全身雕像。陳列館分三室:西室陳列明鄭時期歐洲武士與戰馬所用之盔甲、荷蘭旗、鄭軍軍旗;東南室陳列熱蘭遮城模型與原貌油畫、國姓瓶與相關文字、圖片資料;東北室由奇美博物館提供數十件十七世紀歐洲兵器及傢俱、壁上掛有一幅鄭成功與荷蘭談判圖,陳列館外尚有古砲與石碑等古物。
安平港為當時台灣最大商港,堡內西南隅設有燈塔,作為船舶進出指標。公元1891年,該塔原建於安平碼頭海關安平支所旁,1908年移建堡內,燈塔閃光三百度,每四秒閃光一次。民國64(1975)年,台南市觀光年,修建成今貌之新式瞭望台。海港因河海淤積外移,該塔已無導航功能。
熱蘭遮城殘蹟北側設史蹟公園,園中有數幅與鄭成功反清復明有關之浮雕。民國72年,政府明定為一級古蹟予以保護。

五、烏特勒支堡(Utrecht)
公元1639年,荷蘭人在熱蘭遮城西南鯤鯓山谷間,增設防禦性方形碉堡,命名為烏特勒支。牆壁為磚石構造,牆厚 3.5公尺,十分堅固,與熱蘭遮城成犄角之勢互為呼應,是熱蘭遮城前衛,這座小型碉堡在國姓爺鄭成功攻打熱城時,曾發生極大牽制作用。
公元1662年一月廿五日,鄭成功率軍包圍熱蘭遮城已九個月,清晨分別炮轟烏特勒支堡與熱蘭遮城,當日使用三十門大砲,發射二千五百發砲彈,耗用二萬五千磅火藥。中午,烏特勒支堡被擊潰,下午五時陷落,荷軍撤守。熱蘭遮城因為前衛陷入鄭軍手中,鄭軍居高臨下攻擊熱蘭遮城,城內兩處稜堡亦被炸毀,荷蘭長官揆一自知不敵,乃召開會議決議於一月廿七日正式提出有條件投降。
烏特勒支堡係熱蘭遮城前衛,協防功能特強,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六、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赤嵌樓-Saccam)
普羅民遮城座落於民族路與赤嵌街交叉口上,原為荷蘭人所建,人稱紅毛樓,此城堡尚未興建前,當地原為原住民赤嵌社所在,所以稱赤嵌樓。荷蘭人原建於安平之熱蘭遮城,由於商務繁多原址不敷使用,加以水源缺乏,乃於赤嵌一帶增建市街。
公元1652年,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荷方警惕,乃於次年1653年建造普羅民遮城,當時城樓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遙相對互控台江內海。建造磚材取自爪哇,灰漿為糯米汁、糖漿、砂與蠣殼粉之混合物(同熱蘭遮城)。以規模而言,此城甚小,且無雉堞,城堡之內立有樓閣,南北各設望樓一座,為荷蘭據台期間之政務、商務中心。
公元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克赤嵌樓,改為東都明京,暫住城樓內,直至荷蘭乞降,才移居熱蘭遮城,成功薨逝後,改為火藥軍械貯藏所。公元1721年,朱一貴之亂,此城數遭嚴重破壞,又受地震肆虐,城樓坍塌景色淒涼。1750年,縣署移建赤嵌樓右側,才加以修護管理,定時開放供人參觀,而有邑治八景之一「赤嵌夕照」的美名。
同治初年,信徒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後被拆毀,光緒12(1886)年,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於北側建蓬壺書院,在高台上建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後應人民要求,又再恢復大士殿,竟成院、閣、祠、廟、殿各種不同建築的展示場。
日據時期,赤嵌樓充當陸軍衛戌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倒塌,五子祠因颱風侵襲損毀。1918年,日人整修赤嵌樓,並作為台灣總督府日語學校台南分校(台南師院前身),1935年,本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現為一級古蹟。
光復後,本樓曾作為台南市立歷史館,民國49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的九座贔屭碑,移至海神廟台基邊排列展示。54年,大規模整修,移除不少朽木,卻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樑柱,樓內設有陳列館,展示之赤嵌樓歷史資料,甚為豐富。
赤嵌樓原為荷蘭式城堡,迭經歷代演變整修,成為中國式建築輪廓。
1942年,日本開始在台募兵、徵兵。
1943年,盟軍空襲台灣。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管台灣。
1946年,台灣省參議會成立。
1946年,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
1947年,二二八事件。
1947年起,海外獨立運動的展開。
1949年,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
1949年底,蔣政權流亡入台。
1949年中,陳誠任台灣省主席,推動土地改革,進行三七五減租。
1950年,韓戰爆發,美杜魯門總統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說。
1949年5月20日,台灣進入戒嚴,配合動員戡亂體制,行白色恐怖政治。
1951年起15年間,提供台灣近15億美元的援助。
1949年底,雷震、胡適等創刊<<自由中國>>雜誌。
1954年3月,罷免代總統李宗仁.撤職台灣省主席吳國禎。
1957年,劉自然案引爆民眾攻擊美使館。
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共砲轟金門,二小時內落彈四萬餘發。
1960年,雷震案爆發.籌組反對黨行動失敗。
1960年,<<文星雜誌>>出刊,填補<<自由中國>>停刊的空缺。
1960年,獎勵投資條例頒布,台灣逐漸轉向勞力密集的外貿出口經濟。
1960年10月10日,台視開播,電視時代於焉開始。
1964年,彭明敏師生等印發<台灣人民自救宣?gt;,未及發出即遭逮捕。
1967年,「國家安全會議」成立。
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
1970年,<<大學>>論政,推出改革思潮。
1969年,兩項公職選舉,「黨外」民主運動崛起。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逐出蔣政權代表,由中共取代。
1972年,蔣經國組閣。
1977-1978年,各地之藝文座談或會議,揭櫫鄉土文學論戰。
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
1977年11月,許信良參選桃園縣長等引發「中壢事件」。
1978年,台美斷交/中美斷交。
1978年底,余登發父子被補,爆發「橋頭示威」。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警總全台大逮補,多人被判重刑。
1980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
1984年,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成立。
1984年7月19日,勞動基準法實施。
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
1987年7月14日,解除戒嚴。
1988年,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總統。
1989年,鄭南榕被控叛亂,警察拘提時,引火自焚。
1990年,二月政爭,引發大規模學生運動,促成國是會議的召開。
1991年,終止「戡亂條款」、修正刑法100條。
1992年,廖中山等「外省人」,成立台灣獨立協進會。
1996年,總統直接民選,李登輝、連戰當選首任民選正副總統。
1990年起,台灣開始發展網路系統,電腦資訊大國逐漸建立。
1998年,精省。
1999年,李登輝「特殊兩國關係論」的提出。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