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台灣之門鹿耳門台江、鹿耳門、北線尾> 鹿耳門竹筏港

台灣歸清翌年開廈門、鹿耳門的對口貿易,進出口營業額逐漸擴大。渡台禁令解除,府城對外貿易更盛。乾隆以降,郊商勢興,嘉慶元年,北、南、糖郊商,正式合稱三郊,道、咸四十餘年間為府城三郊全盛時期。

道光三年,台灣大風雨,台江內海由於新港(鹽水溪)、灣裡(曾文、漚汪)、淡水(二層行)等溪上游沙土沉覆,台江逐漸陸浮成埔。道光七年經臺灣道孔昭虔會同勘丈臺、嘉二縣,繼而出示招墾,古台江範圍之新生地(北汕尾南北之媽祖宮與四草之既有村落除外)逐漸開發。台江浮覆,鹿耳門港頹,同治末期,自今七股的國賽港開鑿竹筏港道,經今七股鄉三股溪西面,越曾文溪,經今土城地區青草崙至鄭仔寮,橫鹿耳門溪,穿今台鹼安順廠(已廢)貯水池東,抵四草湖,過安平舊碼頭、舊運河北幹線,匯入府城五條港區,疏運貨品進出府城,是為當時府城郊商對外貿易貨品之主要來源。內陸(大內、善化、新化)之貨品,則以曾文溪河道至此轉運。
竹筏港道,自曾文溪起算至四草湖止,全長約十二公里,其間於鹿耳門溪北設「檢驗站」、日治時於公地仔設「稅關監視署」,於鹿耳門溪南設「釐金局」(今顯草街與竹筏港交會處,沿港道南下約六百公尺處,當處人稱「釐金塭」,聚落名「港仔寮」),建八角亭徵收「竹筏通行費」,以為疏浚港道之經費。

道光23(1843)年,中英締南京條約,遠洋巨艦紛來,郊商貿易受嚴重威脅;明治三十年(1897、光緒23年),台灣割日,貿易停止,府城郊商寥落無幾,三益堂廢,三郊於日治受迫改「三郊組合」。民國19年,竹筏港沿線稅關諸建隨港道不通撤廢,迨至民國30年,再將產權歸併於「臺南商工會議所」,三郊存廢終因財產的易手而歸入歷史。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