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版連結
mail連結
facebook連結

台灣之門鹿耳門鹿耳門志節錄> 鹿耳門溼地與紅樹林

溼地(wetland)一般可分別就廣義與狹義2個定義來界定。廣義而言,國際溼地公約(RAMSAR)定義溼地為:「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由沼澤(marsh)、泥沼地(fen)、泥煤地(peatland)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六公尺以內之海域。」狹義面則取自美國官方的定義,當中又分為2種,一是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署所定義,認為溼地必須包含「必須具有優勢水中植物」、「在表土下某一深度的土壤必須含水」和「在一最低限度之期間或頻率內,必須為水淹沒或土壤含有飽和之水」等3項準則;一是主管美國溼地開發許可的兵工署及環保署所採用的「聯邦手冊(Federal Manual)」,其定義溼地為:「週期或經常被地面或地下水淹沒或浸透的地區,具可適應含水土壤的優勢植物。一般而言,包含林澤(swamps)、草澤(marshes)、酸沼(bogs)以及類似地區。」

此外,依據我國農委會林務局的分類,溼地又可依據「基本分類」、「區位與形成原因的不同」和「植物相」等3種方式再加以分類。從基本分類切入,可分為河口(Estuary)與淡水溼地(Freshwater wetland)2大類,河口溼地包括大部分海岸半含鹽溼地,如潮地鹽生草澤、紅樹林沼澤、潮間泥質灘地等,淡水溼地則包括草澤地、灌叢沼地與森林溼地。依照區位與形成原因來劃分,則可分為獨立溼地、湖濱溼地、河濱溼地、河口溼地及沿海島嶼等5類。由植物相來區別,可分為有植物溼地及無植物溼地等2類。
鹿耳門(含四草)溼地位於曾文溪、鹿耳門溪、鹽水溪與嘉南大排匯流處之間,多為鹽田、魚塭及紅樹林沼澤區,2007年內政部將其劃定為臺灣的國際級溼地,與臺南縣七股溼地(曾文溼地)並列2個臺灣的國際級溼地。
鹿耳門溼地佔地約1500多公頃,豐富的溼地生態,造就其成為候鳥遷徙必經的路線,其中紅樹林沼澤區更是臺灣沿海紅樹林中物種歧異度最高,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區域。

「紅樹林」係指生長繁殖於熱帶及亞熱帶河口潮間帶的常綠灌木或喬木植物,名稱由來是源自於紅樹科植物「紅茄苳」,該植物的木材、樹幹、枝條、花朵都是紅色,且樹皮可以提煉單寧做為紅色染料的特徵,故名紅樹。其後,紅樹林便泛指像紅茄苳這類生長繁殖於熱帶及亞熱帶河口、海岸沼澤區域的常綠灌木或喬木植物。目前全世界有11科16屬55種,在臺灣曾出現過3科6種,分別是紅樹科(Rhizophoaceae)的水筆仔、紅海欖、紅茄苳和細蕊紅樹,馬鞭草科(Verbenaceae)的海茄苳,以及使君子科(Comb retaceae)的欖李,19世紀紅樹林分布最北達基隆,往南一直延伸到屏東東港附近。日治時期的調查指出,北以水筆仔為主,南則有細蕊紅樹、紅海欖、五梨跤、欖李、海茄苳等5種,然而紅茄苳與細蕊紅樹,因50年代高雄港的擴建而絕跡,僅剩水筆仔、紅海欖、欖李和海茄苳等4種。 近來,臺灣社會開始注意到紅樹林環境保護以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臺灣西部沿海增設10幾處紅樹林保護區,「四草紅樹林保護區」於1988年規劃成立,鹿耳門亦復育成功零星的細蕊紅樹,但數量尚未穩定,地點未對外公開。

「紅樹林」所構成的溼地,隨潮汐漲退,除匯集來自河川及潮汐所帶來的養分,亦讓溼地能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滋養大量的藻類及浮游生物,提供魚、蝦、貝、蟹及昆蟲等水生生物良好的棲息場所,進而吸引水鳥、候鳥的進駐,構成豐富而完整的生態體系,具有水土保持、教育遊憩、淨化水質等功能,可說是「海岸的捍衛者」,常見的生物有彈塗魚、招潮蟹、貝類、白鷺鷥…等。
由於生育地特殊,紅樹林植物發展出獨特胎生苗、支柱根、呼吸根等組織,以及耐鹽的生長習性,讓紅樹林植物得在潮間帶「樂活」。胎生現象是「紅樹科」植物的顯著特徵,所謂「胎生苗」是指其果實在成熟後不立刻掉下,藏在內部的種子伸出果實體,再發育成帶有胚莖的「筆狀胎生苗」,垂掛在母株上吸收養份成長,並能利用胚莖上的皮孔進行空氣交換,直到逐漸成熟才脫離母株,這樣的過程需經過大約一季到半年的時間(南臺灣主要在每年的1月到隔年的2月)。胎生苗自母株吸收養分,成熟後筆狀幼苗直播至軟泥中,或隨波逐流至適合生長的地方;胎生苗因具間隙組織,且富含空氣,比重較輕,再者,其粗厚且富含單寧質的胚軸,亦可避免軟體動物之侵襲,因此,胎生苗往往得以在海上漂浮幾百哩至幾千哩,找到合適的地點再落地生根,也因此使其成為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的優勢樹種。胎生苗並非所有的紅樹林植物均有的特性,臺灣主要的紅樹林植物中,只有水筆仔及紅海欖有胎生現象,海茄苳之胎生現象不明顯,欖李則無此現象。
鹿耳門地區的紅樹林,是臺灣沿海紅樹林中物種歧異度最高,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區域,分布於媽祖宮公園、庄內、庄外、庄郊、魚塭岸邊、河溝岸邊,最大面積在「九塊厝仔」西南邊的「媽祖宮2街30號」林益養宅前,以及鹿耳門天后宮往鹿耳門途中的魚塭地帶,前者面積約有3分大,係1991年間邱全成先生所租種者,紅樹林樹種多樣,幾乎囊括所有樹種,其餘各地亦多有分佈;茲將紅樹林生態介紹如下:

(一)水筆仔
水筆仔屬於紅樹科植物,是臺灣4種主要紅樹林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一種,又名茄藤樹、秋茄樹、水筆、紅海茄苳,為常綠小喬木,高2至7公尺,為了適應泥澤土地,部分水筆仔的老樹,更自幹基長出分支的側根,最後甚至變成板根狀。
水筆仔的鑑定特徵,主要以尖筆狀的胎生苗,和細絲狀的花瓣來加以判別,胎生苗的成熟期為12至4月。葉對生,革質光滑,呈長橢圓形,全緣,葉緣微反捲,先端鈍、圓或微凹。花腋生,花萼革質5裂,裂片線形,花瓣白色5枚。水筆仔木材堅重、耐腐,可作車軸、把柄等用材,樹皮亦可提煉藥物以及做染料。
目前有研究指出,臺灣的水筆仔並非先前所認定的品種,而是「Kandeliaobovata」的新品種。
<span class="p07b">(一)水筆仔</span>
(二)紅海欖
同為紅樹科的紅海欖,舊時被誤為「五梨跤」,係常綠小喬木,樹皮灰褐色,根幹部叢生眾多「氣根」(aerial root),從枝幹上向下延展而伸入泥土,形成「支柱根」,具有呼吸及支持的功能,形似八爪章魚。
紅海纜與水筆仔的分辨,大致可由幾個面向切入,綠色橢圓形狀的葉子,雖與水筆仔相似,但葉面較大;花同為腋生,但紅海欖黃白色下垂,萼4裂,花瓣4枚,內部有細毛,花瓣不裂,且雄蕊8枚,花絲短。此外,紅海欖亦以「胎生苗」來繁殖,但胎生苗粗壯,果實圓錐形表面有獨特的疣狀突起,可達30公分長,胎生苗形成之後,需等到隔年的7月才會成熟呈褐色。
<span class="p07b">(二)紅海欖</span>
(三)海茄苳
海茄苳是目前臺灣4種主要紅樹林中數量最多者,隸屬馬鞭草科,為常綠灌木或喬木,又名「茄萣樹」。
海茄苳的樹型頗似榕樹,根呈放射狀,具橫走性,分布面積甚廣,可達 8公尺廣,植株具強而有力的抓地力,有防洪、定砂、淨化水質、提供土壤氧氣等諸多功能;錯綜複雜的地下根,尚會長出棍棒狀垂直向上的呼吸根,是其明顯的辨識特徵,呼吸根組織內具有海綿組織,有利於氣體交換,對於根部的呼吸作用有很大的幫助,這使其得以在缺氧的土壤中,直接由空氣中取得氧氣,因此,除泥灘地外,在含沙較多的淺灘地亦可生長。
海茄苳的葉片單葉,柄短,正面綠色,背面灰綠色,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密佈極小的腺毛,有排鹽腺,因此葉子背面常常有一層薄薄的鹽。4至6月開橘黃色小花,花冠4裂。海茄苳的果實非胎生苗,是淺綠色狀如蠶豆的蒴果,比蠶豆大些,上部被毛,蒴果於8至10月進入成熟期。
<span class="p07b">(三)海茄苳</span>
(四)欖李
欖李屬於使君子科,在臺數量不多,目前主要分布在臺南地區,鹿耳門即為其大本營。
欖李高可達10公尺,樹皮呈黑褐色且粗糙,葉肉質互生,倒卵形翠綠色,葉子叢生在枝條之先端,先端為圓形或形成凹陷,葉子邊緣為全緣或具有波浪狀小小的細齒,形似「烏魚子」,根為「屈膝根」,有支持穩定的作用。開花期在每年5月至7月,滿樹的筒狀星形小白花朵袖珍可愛,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橢圓形的果實,果實外具有柔軟的海綿組織,可漂浮於水面上,尋找合適的地方生存。欖李木材堅硬且保存期長,可做為建築用材或製造器具。
<span class="p07b">(四)欖李</span>
(五)細蕊紅樹
細蕊紅樹(Ceriops tagal)為常綠灌木,葉對生、全緣柄短、革質、倒卵形,長約6公分,花生葉腋、萼及瓣均五裂,花期5至6月份,胎生苗長度、大小與水筆仔近似。 此一樹種被認為已在50年代消失不見了,但鹿耳門地區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復育下,已略具成效。
(六)紅茄苳
紅茄苳(Bruguiera gymnorrhiza)可長到40公尺高的常綠大喬木,樹幹紫黑,幼枝翠綠,子葉桃紅,葉對生、全緣、墨綠、革質、長披針形、先端稍尖,與紅海欖相似但葉稍大,花腋生、萼筒鮮紅亮麗、倒鐘型、12裂瓣、聚繖花序、柄長、形如玉蘭花,胎生苗約25至30公分,比水筆仔長,但比紅海欖細。 這種樹種被認為已在60年代消失滅絕了,不過在生態家的努力復育下,已在鹿耳門地區重現了,惟數量不多。
<span class="p07b">(六)紅茄苳</span>
搜尋方法及說明:
請輸入想要查詢的"台灣之門鹿耳門、歷史的迴廊、鹿耳門媽、鹿耳采風、新廟會文化活動、先民文化新創意、鹿耳門公館藏經閣"相關關鍵字